在数字技术浪潮奔涌的当下,成都正以“科创高地”的姿态,成为计算机学术交流的重要枢纽。计算机学术会议成都系列活动,汇聚全球科研力量与行业智慧,为计算机领域的学者、科研人员、技术开发者搭建起思想碰撞与成果共享的桥梁,深度解锁数字时代的创新密码。
成都,坐拥多所“双一流”高校的计算机学科集群,依托国家级科研院所的技术积淀,加之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产业的蓬勃布局,天然孕育着计算机学术交流的肥沃土壤。从算法优化到算力基建,从智能终端研发到数字治理实践,这座城市的学术与产业脉络,为会议注入了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的独特基因。
每届会议围绕人工智能算法突破、云计算与边缘计算融合、计算机视觉产业化、量子计算理论探索等核心方向展开研讨。特邀国际顶尖学者领衔 keynote演讲,拆解技术难点;设置“青年学者论坛”,为新锐科研力量提供观点发声窗口,构建全年龄段的学术对话场域。
会议开辟“科研成果墙”与“技术需求对接区”,既呈现高校实验室的最新原型系统、论文研究成果,也衔接企业端的场景化需求——小到嵌入式系统的低功耗算法优化,大到智慧城市的算力调度方案,让学术创新直抵产业应用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回顾往届,“跨模态学习在医疗影像中的应用”专题引发30+团队深度交流,催生3项产学研合作意向;“国产芯片架构创新”圆桌论坛,集聚川渝地区芯片设计、EDA工具开发等领域专家,为自主算力生态建设凝聚共识。这些实践印证:成都的计算机学术会议,不止是知识的“集散地”,更是产业创新的“催化剂”。
对于科研从业者,会议是获取领域趋势、拓展研究视角的捷径——与IEEE Fellow探讨量子计算的商业化路径,向开源社区核心开发者请教分布式系统优化经验;对于高校学生,“Poster展示+导师问诊”模式,能快速校准科研方向,叩开前沿领域的入门之门。更重要的是,在成都的学术场域中,可编织起覆盖学界、产业界的资源网络,为长期科研攻关与职业发展蓄能。
随着成都“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”建设深化,计算机学术会议将持续迭代:联动“西部科学城”科研设施,增设“算力实验沙箱”等沉浸式体验;结合成都文化底蕴,探索“数字+文创”的跨界学术议题……未来,这场扎根成都的学术盛会,将以更开放的姿态,书写计算机领域“产学研城”融合发展的新篇。